“烧钱”依然是Uber 2018年全年的关键词。在2018年财务报告中,这个即将上市的共享出行巨头亏损了18亿美元,更令市场警惕的是,Uber营收增速的大幅放缓。与此同时,Uber的老对头Lyft也在使出浑身解数。作为2019年IPO的种子选手,在业绩的萎缩和对手的虎视眈眈下,Uber的1200亿美元估值似乎有点悬。
美国西部时间15日,Uber交出了自己2018年的成绩单:2018年,Uber的全年收入为113亿美元,打车总收入(支付司机报酬前)达到500亿美元,同比增长45%。而对于亏损,Uber试图挽回一些颜面,称如果将出售俄罗斯和东南亚业务等一次性收入考虑进来的话,2018年的实际亏损额将大幅削减为3.7亿美元。
但投资者翻出了乐观的反面。2018年四季度,Uber的收入达到30亿美元,同比增幅为25%。但2018年三季度,当期收入同比增速为38%,一季度则更高,达到70%。至于另一个重要指标订单总量,Uber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Uber在去年四季度一共产生了142亿美元的订单总量,同比增长37%,而从一到三季度,这一数据分别为55%、42%和34%。
日益缩小的数字引起了华尔街的警惕。毕竟对于持续“烧钱”的公司而言,增长和盈利潜力会成为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对象。去年底,Uber秘密提交IPO文件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去年的一轮融资中,Uber的估值超过700亿美元。目前,投行对Uber上市前的估值达到近1200亿美元。
上市的关口越来越近,Uber也试图排除万难。上周五,Uber一纸诉状将纽约市政府告上法庭,原因是纽约市政府去年8月投票决定对网约车司机新牌照实施为期一年的限制。Uber希望通过诉讼的方式撤销上限,并再次发放新的许可证。但在纽约市官员看来,这一措施的目的旨在限制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并帮助缓解出租车司机的经营压力。
除了身披政府“镣铐”之外,Uber还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的施压。与Uber类似,Lyft也寻求在2019年实现IPO之梦。虽然相比于Uber的1200亿美元,Lyft的估值仅在200亿-300亿美元,但Lyft在Uber一系列丑闻期间迅速成长,并在日前对投资者推销其良好的业务前景,称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正接近40%。
朝着1200亿美元的估值,Uber还在一路狂奔,朝着无人驾驶、外卖、杂货配送等方面扩张。2015年起,Uber做起了外卖,UberEats的诞生贡献了近10%的收入,并保持着200%的增长率。但一心多用并不能十全十美,据报道,在过去18个月内,Uber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支出为1.25亿-2亿美元。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