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冲直撞,见缝插针,全程逆行……早晚高峰时段的一些地铁站旁,总有一批黑摩的颇为野蛮地拉客载客,给正常的道路秩序带来了很大危害。但黑摩的之所以存在,也证明了“最后一公里”出行手段的不足。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单车、微循环公交乃至摆渡电瓶车,仍有各自的局限性。
危险
车道成落客区 行车全程逆行
早上7点半,成寿寺路北向南方向,一辆辆汽车正有序地行驶通过。忽然,一辆银灰色的三轮摩的由远及近,缓缓地停在了“路侧”。
只不过,它不是停在靠人行道这边,而是停在内侧车道、靠道路中央隔离带的一边。后座的乘客下车后,从隔离带的一个小豁口穿过马路,就走进了成寿寺地铁站。摩的卸了客,一个右掉头,穿过几条行车道来到辅路,再一路逆行向北去拉下一位客人。
平均两分钟,就会有一辆摩的停到隔离带旁,内侧行车道俨然成了落客区。临近8点则是一个来客小高峰,一分钟内一下子来了四辆。此时,行车道上的汽车也开始增多,不时与摩的发生路权的争夺。有些行驶在内侧行车道的汽车,因为摩的在车道上卸客,不得不停车并鸣笛催促。
掉头回去的摩的,又是去哪里拉客呢?只见摩的沿着成寿寺路向北,再向西拐进了成安路,而后沿路来到了横道沟西街。在这里,有一排摩的正停在路侧等候拉活。他们的顾客,主要是住在道路北侧,方庄南路18号院的上班族。
从18号院南门到成寿寺路地铁站,长约一公里的道路,步行大约需要一刻钟,摩的师傅则要收费10元。记者尝试坐了一次摩的,只需三分钟便到达了之前落客的地方。但这三分钟也着实充满惊险——横道沟西街还算宽敞,但成安路就要窄得多,且并未划分车行道与人行道。摩的在行人之间左右穿梭,车速丝毫没有降低。
“这儿早上5点半就有车了,一直拉到10点。”司机表示,一早上平均能拉十多趟,可赚来一百多块钱。
在距离成寿寺不远的大红门地铁站周边,同样有不少三轮摩的出没。早8点,每隔一两分钟,就能看到一辆摩的沿着临泓路由西向东逆行前进,行至大红门地铁站A口附近,司机还会放慢车速,不断向路边的行人招呼揽客,一旁经过的汽车对此也只能纷纷避让。
“去百荣多少钱?”“10块!”很快,一辆摩的就拉到了客人。因为行车道和便道之间隔了一道护栏,乘客还得跨步迈过栏杆才能进到三轮车内。
记者随后也乘坐摩的前往百荣商场。车刚走没几步,路边又有一位大姐拦下了摩的,准备一起“拼车”。这位大姐要去的是天雅服装市场,与百荣的方向顺路。本就不大的三轮车后座坐上了两个人,确实有些挤。
一路上,摩的始终沿着南苑路辅路逆行向北,与旁边正常行驶的机动车和自行车互相交错。行至天雅商场附近时,辅路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架起了护栏,原本轧着分界线行驶的摩的只能拐进非机动车道,并占据了车道的大部分空间,只给正常骑行的自行车留了条小通道。
探因
出行手段太少 坐摩的图方便
无论是成寿寺还是大红门附近的摩的线路,车程都不算长,10块钱的车费显然并不便宜,为何还有许多乘客愿意买单?
“天太冷啦,有车坐谁愿意骑车呀。”摩的师傅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同时还炫耀起了车上的暖风设备。“这都是自己配的,这边很多车都有。”
除了摩的和共享单车之外,从大红门到百荣商场缺乏其他的出行手段。大红门商场位于南苑路西侧,想要坐公交,要先走一段路到南苑路东侧的公交站点。公交车大多也只能开到木樨园桥下,距离百荣商场仍有一段距离。
“最希望的当然是开通地铁,出来就到了。”一名摩的乘客表示,百荣商场旁边就是木樨园地铁站,天雅商场旁边则是海户屯地铁站,都是八号线的站点。如果能从大红门直接坐八号线过来,肯定既省钱又方便。但因为八号线大红门站尚未开通,目前还没法这么走。
而在方庄南路18号院南门附近,出行手段的选择就更少了。附近完全找不到一辆共享单车,也几乎没有一趟合适的公交线路。根据地图导航,最近的一班往成寿寺地铁站方向的公交是128路,但为了坐上这趟车要走将近一公里半的距离,甚至不如直接步行前往地铁站。
“这儿一直都是这样的情况。”一位刚刚乘摩的到达成寿寺地铁站的先生坦言,10块钱确实有些贵,但比起走路来地铁站,摩的确实要方便不少,“有时太冷了,或者出来晚了,只能坐这个。”
虽然有人愿意乘坐摩的,但也有上班族坚持以步行的方式前往地铁站,罗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在她看来,摩的在人车混行的区域相对于行人有些太危险了。“横冲直撞的,有好几次就从我旁边擦过去了。”罗女士也表示,其实早高峰时段在成寿寺地铁站附近是有不少共享单车的,如果能把这些车向周边小区匀一匀,应该能满足不少人的出行需求。
此外,也有居民提到了用微循环公交来代替摩的。为此,记者咨询了公交集团和有关政府部门,得到的答复是,公交线路一般只能在市政道路上运行,由于沿线的成安路不属于市政道路,开通公交会有一定难度。
思路
摆渡车人气旺“归谁管”仍没谱
共享单车数量不足,公交线路难以开通,地铁站周边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到底如何解决?目前,在常营地区运行的摆渡车模式给出了一种思路。
下午5点半,地铁六号线黄渠站C口外,四辆电瓶车正停靠在路边等候。电瓶车的外观有些类似公园里的游览车,车体是全封闭的,总共有四排,每排能坐两到三人。一旁,售票员正挥动着手中的二维码等待乘客扫码支付,每人收费三元。
“这边有两条线路,一条去荟万鸿社区,一条去柏林爱乐小区。”两趟摆渡车,每条线路都有一到两个固定站点,乘客也可以和司机要求提前下车。两条线路还能够深入社区内部,荟万鸿社区线的终点站设在了社区中央的小卖部,旁边就是居民楼。柏林爱乐小区线则是由小区西门进入,一直沿着小区主干道向东行驶,再由东门穿出。有不少乘客所住的楼就在主干道旁,摆渡车也时不时停下让乘客下车。
除了黄渠地铁站,记者在常营地铁站也看到了几辆摆渡车,这里只有一条通往连心园社区的线路,收费两元。
从乘客的反馈来看,大家认为摆渡车的存在确实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晚高峰期间,乘坐摆渡车的乘客非常多,平均五分钟就能坐满一班。
虽然摆渡车很受欢迎,但它“到底归谁管”,目前并未有确切答案。黄渠地铁站的摆渡车,售票员声称是“常营乡”租的车,而记者咨询常营地区办事处发现,对方并不清楚摆渡车的来历。而常营地铁站的售票员则表示这些车都是“私人承包的”。
摆渡车的路权问题同样存在疑问。无论是黄渠还是常营的摆渡车,都没有机动车牌照。事实上,多年前双井地区也曾开通过接驳地铁站和小区的摆渡车,但最终因为“摆渡车不能上路”的原因,被全面取消。 本报记者 莫凡 文并摄
(责任编辑:戴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