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相对于2020版的国家标准,新国标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通过严苛测试公开保障电池安全,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对行业而言,新国标将一定程度增加汽车的研发成本,短期内或引发行业洗牌,将推动产业集中化与技术标准化。
已有78%受访企业具备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储备
与2020版相比,此次新国标要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同时应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工信部发布的编制说明显示,截至去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另有14%的企业预计将在2026~2027年具备此项技术。
目前,多家动力电池厂商都在电芯安全与结构设计上进行布局,以提高电池安全性。如广汽埃安推出了弹匣电池技术,通过创新的“分舱隔离”设计和高效的隔热层、吸热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通过改变电芯形状和排列方式,提高了电池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针刺测试中表现出色。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采用了液冷技术,有效防止热失控,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性。
实验室测试与实际事故仍存在差距
近期,多起电动车碰撞起火事故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的质疑,与此同时,许多车企和电池厂商却在宣传中反复强调其电池的安全性能。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某动力电池厂商内部人士指出,从标准具体细则来看,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短路热失控后,电池包或系统需做到不起火、不爆炸。然而,实际事故中,电池包内可能涉及多个电池单体同时热失控。此外,当前许多安全测试在实验室完成,事故场景往往比实验室测试更为复杂,因此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中国质检协会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车检董事长王旭东告诉记者:在过往承担第三方检测技术时,有主机厂私自篡改数据或删除不利数据,也有主机厂、4S店拒不配合提供真实数据,这些行为对车辆事故的权责判定带来不客观的鉴定结果。
业内分析
电动汽车行业将迎洗牌
值得关注的是,新国标规定,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相关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而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相关要求将于2027年7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已获批车型有1年过渡期,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预计2026年下半年将出现旧款车型降价清仓潮。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对记者表示,为了提升电池安全性,电芯和电池包(pack)的设计与制造还需要进行多项改进,这将显著增加研发和生产成本。这种成本上升将直接传导至电动车的整车价格,行业也将带来进一步洗牌。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