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中欧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迎来“共舞”机遇。
40年前,1985年3月,经过此前6年的艰苦谈判,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海汽车合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轿车企业。在自行车还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时,明星车型桑塔纳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在中国累计销量达到1万辆,到1998年完成首个100万辆汽车的生产。
20年前,欧洲汽车是中国汽车从业者的学习对象。2004年1月,从电池企业向汽车企业转型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出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316。受邀参加产品评审的一批汽车经销商给出了结果——“没戏”。
“我们一口气买了几十台市场上大卖的车,让大家拆,在拆的过程中研究学习,看看那些市场上受欢迎的车都是怎么造出来的。一开始,大家不敢拆,我就选了一台奔驰,拿起一把钥匙,围着车身用力划了一圈,让大家放心地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连燃油车都没造过,更别说造新能源汽车了。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造燃油车,先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条腿’是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
中国汽车工业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中国汽车扬长避短,在电动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为世界汽车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3100万辆,连续第二年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均超1200万辆,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扬帆起航奔赴欧洲市场。7月8日,全球第二大汽车运输船——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经宁波舟山港和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南北接力”装船,搭载着6817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两周后,比亚迪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小漠国际物流港附近的深汕工厂下线。
中欧合作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近期,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采埃孚集团在位于德国腓特烈港的总部举办的“2025年底盘技术日”活动上,发布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成果,重点展示其最新线控转向系统。在当天展出的合作车型中,一款蔚来汽车新车型已搭载该技术。
采埃孚集团董事彼得·霍得曼在发布会上说,随着汽车产业加快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采埃孚集团与多家中国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借助中国本土创新速度推动关键技术转化,助力实现互利共赢。
在汽车低碳化进程中,中欧目标一致、彼此促进。总部位于深圳的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旺达电池”)是大众、沃尔沃汽车、雷诺日产等公司的供应商。“欧盟关于电池的新法规,对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池有害物质、碳足迹、再生原材料、电化学性能和耐用性、可拆卸性和可替换性、电池废弃物管理、标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欣旺达电池母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表示,“动力电池需要全产业链减碳,我们作为供应商义不容辞。”
中国车企和外资车企的合作已进入再平衡阶段。“直到十年前,中德合作还是德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生产。但现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科技越来越发达,我认为中德合作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德国汽车专家弗伦茨·拉普斯说。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