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汽车工业在一路磕磕绊绊中,成长到如今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与之相伴的是,中国汽车行业当下的竞争更为激烈,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应用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以及更多的可能性。中国网采访到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于凯先生,让他来跟我们分享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汽车工业过去与未来。
中国汽车工业离不开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的汽车工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而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也同样如此。于凯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创业起步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在这个时期,是靠党中央的重视、全国的支援和苏联的帮助下,才逐步开始建设自己的汽车工业,以国家集资和全方位技术引进的发展方针,基本是全盘引进外国技术,在封闭环境中消化与发展。在这个时期,先后建立了一汽、二汽、重汽、陕汽等一批骨干汽车企业,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解决了汽车技术和汽车产品从无到有的问题。到改革开放前,也就是1978年,全国一年才生产14.9万辆汽车,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载货车,主要汽车产品和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有30年左右的差距。
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于凯管这个时期叫引进吸收阶段。这个阶段,我国迎来了汽车产业的合资潮,大众、通用等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来国内投资建厂。与此同时,以吉利、长城、中兴、华泰等为代表的民营新兴力量也相继产生,他们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和生态。曾有人将1999年称之为中国“自主品牌创作元年”,但当时的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只停留在整车和系统的布置设计上,而且以模仿居多。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现代化研发体系,先进的体系和视野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从中国入世以后到2017年,是高速发展阶段。为什么就定在2017年呢?于凯认为这一年有3件事值得关注,第一是全球第一的市场规模,2017年(中国)汽车产销近3000万辆,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第二是多个政策调整,明确取消外资投资纯电动汽车的股比和家数限制,确定了汽车产业逐步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的主基调;第三是在政策和市场综合作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进程加速,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成为行业共识。这个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的黄金期。合资企业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合作,而自主企业也蓬勃发展,布局海外工厂、实施海外并购,中国汽车产业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在学习借鉴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部分企业开始再创新,我们在汽车整车、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飞速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个别细分领域已经站在国际前沿。
四是2017年以后,于凯认为可以叫融合创新阶段。近年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发展正在推动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变革时期。新一代汽车技术将会全面颠覆我们传统的技术,新四化的发展使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及边界更加模糊,不同行业的技术在相互融合、碰撞,激发新的发展动力,企业之间也在加速融合,锐变出新的产品。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能借鉴学习的技术和经验越来越少,技术发展逐渐与世界同步,甚至在个别领域实现了引领。融合创新正在成为我们技术发展的新驱动力。2017年,我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增速放缓,2018年出现28年来首次负增长,2019年1-5月份延续着负增长的趋势,汽车销售市场的增量竞争正在转变为存量竞争。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和开放的驱动。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也迎来新的篇章,我们正在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技术的融合创新是转变关键所在。
汽车“遇上”数字化革命
当下,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洗礼着汽车行业,对于这次工业革命于凯更倾向于称之为数字化革命。在此大背景下,于凯总结了汽车产业变革的四点趋势:产业上看,汽车由机械化向电子化转变;从行业上看,汽车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服务业转型;从使用属性看,汽车由狭义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从交互范围上看,汽车由车-机互联向V2X发展。
汽车工业技术如何发展创新,于凯认为要从驱动创新的根本因素来看。影响未来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源环境驱动,整体资源环境的制约决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决定了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发展汽车,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用户需求驱动,用户需求的持续升级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动力。“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是汽车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在此之上用户衍生出的各类需求将驱动企业时刻保持动力,开展技术创新。
最后,就是政策体系引导,不断优化的政策体系是汽车产业发展的边界。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个开放既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开放合作,也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开放融合。所以,明确了驱动创新的根本因素,就能发现未来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五个方向,即节能、环保、安全、智能和融合。
节能,有限的资源环境,必然导致汽车这个耗能工业产品走向节能的技术发展方向。这个节能,既包含汽车自身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又包含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节能。引发车用能源系统的革命,从化石能源到电能、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同时促进在车用材料技术和轻量化技术方面的革新,会有明显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例如铝合金材料、镁铝合金材料、碳纤维材料等材料技术创新以及不同材料的成形工艺、粘接技术等工艺创新。
环保,同样是有限的资源环境制约,但与节能不同,它是对于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除了进一步降低尾气排放污染外,对于电池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也应加强管控,同时要关注资源的回收利用。
安全,是用户需求中最重要的底层需求之一。伴随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安全技术正在向主动安全方向高速发展。基于汽车电子、互联网技术的突破,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主动刹车、道路交通标示识别、疲劳驾驶提示等诸多主动安全装备已大范围装备量产车型。未来,安全技术仍将是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
智能,是用户需求持续更新的必然结果。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提升了汽车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半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极大满足了用户对驾驶辅助技术的需求,车路协同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新兴业态,智能将会是未来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也在智能网联标准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标准建立、大数据融合、智能驾驶等方向积极开展工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融合,会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基础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新“四化”正是由汽车产业边界的打破和扩展,互联网、出行服务等其他领域与汽车产业交互融合,多领域技术叠加、碰撞、裂变而激发出的新的驱动力。
这五个方向,都是并行共进的,在还没有新的能源体系替代当前世界的主流能源体系之前,这将都是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创新方向。
改变“赚快钱”模式 摒弃“拿来主义”
时下人们热议的“遇冷”,实际是我国汽车产业进入降速调整、动能转换的新阶段的表现,这个阶段发展重点由总体规模快速扩张转为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表现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效应明显。在这个阶段坚持正向研发,掌握关键技术,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在研发投入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研发投入总量偏低,2018年丰田研发投入为691亿,国内部分领先自主企业如上汽、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广汽六家加起来才391亿,差距很大;其次是零部件研发投入不足,比例较低。2018年我们发布了一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成果,数据显示国内零部件企业整体研发投入相对营业收入占比在2%左右,而德美韩日等发达国家达到了6%-8%,自主零部件企业产品长期处于跟随状态,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亟待提升。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改变“赚快钱”的思维模式,摒弃“拿来主义”,坚持走正向研发的路线,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突破关键技术,只有在基础、前瞻技术研究方面加大投入,获得突破,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其次要深刻认识到零部件发展对汽车工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方面的研发投入,包括先进的内燃机、自动变速器、机电耦合装置、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发动机,以及车用芯片、电池薄膜等。最近的华为事件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只有掌握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才能保证我国汽车产业健康、持续性发展。第三是要跟随汽车行业“新四化”脚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以及共享汽车层面上加大研发投入,加快5G技术研发,更快使其与汽车进行有效融合,实现更有效的V2X互联。最后还要做好整个体系的保障,包括优化各种性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类科研主体的功能定位,也要着眼长远做好研发型、应用型等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
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变
经过多年全球化发展,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逐步形成,而中国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首先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2018年销量达到2808万辆,约占全球销量30%,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也是引领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趋势的核心舞台。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健康运转,全球主要的跨国车企都制定了专门的中国战略,充分说明了我国市场对于世界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性;其次,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生态中的存活能力,以及未来保持领先的能力。在真正市场化的环境下,适者生存,只有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站稳自己的位置。我国当前在新能源、AI等领域的竞争力进入了世界前列,已成为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前端力量。最后,是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离不开中国。从国内市场来讲,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取消外商投资股比限制,设立了外商投资法,吸引更多的外商扩大与中国车企的合资合作,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开放,为全球汽车工业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从国际市场来讲,我国自主企业重视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树立中国制造形象,提升中国品牌价值,为全球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的地位来之不易,要继续提升于凯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继续强化国内市场。有强大的市场,才能支撑技术创新,才能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应进一步降低税收、登记、限迁、排放标准、限行限购等管理措施形成的消费阻力,同时加快规范二手车市场,加速建立回收利用体系,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循环,为国内汽车市场增长提供新动力。
二是全力加快技术创新。从自身来讲要加快补齐短板,集中力量针对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进行突破,把真正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从外部环境来讲,面临未来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快人一步,占领先机,在新能源、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兴产业方向加大研发力度,由以往的“跟随者”向“同行者”、“引领者”转变,积极投身到这场变革,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全球汽车行业标准的制定,强化自身内功的修炼,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汽车产业已从快速成长期步入平稳成熟期,叠加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窗口期,是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重要机遇。
三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鼓励造车新势力、科技企业等“外来者”进入,形成充分竞争,加快产业链重组。完善落后企业淘汰机制,加速淘汰技术含量低、品牌竞争力弱的企业,形成头部规模效应,实现品牌、价格及品质向上发展。整合中国汽车工业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和零部件龙头骨干企业,以过硬的产品,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品牌价值,是中国汽车参与国际竞争的不二选择。
四是着力加速产业国际化。我们现在正在从代工、仿制向品牌建设转变,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品牌是我国汽车企业活下去、且活得精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关键一步。国内自主企业应放眼全球,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竞争,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为进一步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汽车应借助“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双边、多边合作和高层对话机制的重要作用,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搭建合作和交流平台,助力中国汽车走向世界。
五是深度参与全球化治理。持续加强我国在国际汽车标准法规制修订工作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继续推进我国标准为国际社会认可并采用,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最大限度为我国汽车工业在世界工业体系地位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如今,中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相继取得较大进展,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主品牌企业要迎难而上,期望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实现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转变!
中汽中心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体系
于凯介绍,中汽中心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的需求、政府服务的要求、中心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科研活动,科研投入不断提升。近5年,中心累计投入直接科研经费2.5亿元,自立科研课题523项,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79项,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4.14亿元。汽研中心通过国家省部级课题和中心自立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支撑了业务发展,解决了行业难点和共性问题。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工况研究与开发”课题,总经费1亿元人民币,形成工况开发的新方法并建立了迄今全球同类项目车型种类最多、车辆数量最多、测量参数最多、数据量最大的汽车行驶工况数据库,开发出8条轻、重型工况曲线并制定成国家标准,经过验证,中国工况能更好地辨明及反映我国车辆在中国道路环境下的实际表现,对于正确引导车辆开发和标定、促进符合我国交通特征和使用特征的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测评技术方面,汽研中心开发出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系列设备并被国内多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用,形成动力电池全寿命、多层级、多工况安全测试量化评价技术,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体系并应用,该研究成果进一步支撑汽研中心测试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奠定中汽中心在本领域的权威地位,为行业重点技术研究领域贡献力量。
未来,中汽中心将进一步加大在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方向上战略性布局投入,并在传统节能汽车领域继续持续投入,力求在应用基础技术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领域有所突破。
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关于中汽中心的人才战略。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独立、第三方的汽车行业科技服务企业集团,中汽中心以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使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汽车消费者。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汽中心已经站在或部分站在国内外汽车行业科技服务领域前列,在奋力建设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高端人才引领战略。技术上始终紧跟世界科技前沿,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难题;管理上坚持国际化视野,聚焦科学化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人员培养培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环境是主因。人岗匹配,人事相宜,体制机制是关键。长期以来,中汽中心坚持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实施人才工程建设,技术人才潜心科技攻关,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加强优化二级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经营发展综合考核;加强全员绩效评价,让主动作为成为习惯。
关于对汽车行业人才建设的建议和提点。于凯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增强对汽车行业人才发展重要性的认知;要加强官产学研合作,统筹谋划,共同推进汽车行业人才建设;要紧跟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前沿,有针对性地超前培养各方面急需紧缺人才,尤其是涉及可能“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人才;要进一步重视技工人才培养,完善体制机制,助力高质量发展;要突出发挥各用人单位人才建设主体作用,让各类人才抓本职、心无旁骛谋发展。尤其是高端人建设工作,切忌短视思维、急功近利。
(责任编辑:陈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