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财经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很有感受,主要有四点:
一是编产业政策一定要准,存量增长的动力要激活,要补齐短板。二是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三是改革政策要实,要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力的国有企业。四是战略上要打持久战,战术上要打歼灭战。
我就反思汽车工 业发展,这几句话全都说到实处,或者需要改变的关键点。那么我们究竟面临什么问题?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有没有短板?我们的短板是什么?汽车工业发展的关 键点在哪?怎样才能激活存量增长的动力,要制订怎样的政策才算实?哪些应该打持久战,哪些应该打歼灭战?歼灭战歼灭没有,持久战是不是持久了?
汽车工业问题太多,要根据这几条来检讨。大家应该考虑这些问题,不应该悲观,但也不应该盲目乐观。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不强的表现、不强的短板究竟是什么?应该补齐乘用车,尤其是乘用车里的轿车。轿车量大面广,产值高,利润高,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19%和20%之间,但这20%里有很大水分,为什么?合资企业自主部分也在里面占据不小位置,严格讲这不该算自主品牌。
最近我到过上汽参观,去年到东风参观,也知道一汽的一些情况,到现在为止,除长安还有微利外,大多自主品牌都在赔钱干。这种赔钱赚吆喝的问题,长期能这么干吗?它能算在20%之内吗?这我就不知道了。长期这么干,我觉得很危险。
行业里所谓汽车制造重点企业,今年前9个月销量普遍下滑,只有长安正增长。营业收入两万亿元,同比下降3.4%;利税总额2200亿元,下降5.6%,这是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
过去就有人说,汽车行业利润中90%多都让外国人拿走了,我没有详细调查过这件事,希望工业协会那边做些调查:我们利润究竟是多少,外国究竟拿走多少。
这 是个不小的数字,尤其是零部件。我们80%或者90%关键零部件靠合资企业,产值占我们汽车一半左右,这一部分利润应该全归合资企业。我查过去年利润,总 额2666亿元。零部件可能有上千亿元,希望能把这个账算清楚。虽然(2015年)10月有所改进,提高了一些,但总趋势如此。而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很 多,有企业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也有政府职能的问题。
很多东西积重难返,并不是现在造成的,比如汽车散乱差就是老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不过这次中央提出,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意见,我相信这个文件会起作用,会改变现状。
国有企业改革从我们那时候就开始,从1980年代中汽公司改革开始,到现在已有30多年,30多年前就提出政企分开,自主权与经营权分开。但改革进行得太慢,应该加劲改,过去一些积弊可以得到解决。
比如设立投资公司,投资公司董事会可以任免总经理,董事会可以自己决策,这几条就很厉害。现在我们所谓散乱差,很多是政府干预,国有企业一道一道绳都给你拴 住了。我在一汽当厂长时,建个厕所都得上面批。胡茂元(上汽集团原董事长)就痛快多了,属于上海管,可以掌握更多的投资。一汽和东风是中央管,管得很紧。
这些事几十年束缚企业动弹不得。为什么吉利说合资就能合,你一汽东风行吗?要打几个大问号。有很多企业行为,企业认为应该这样做,但上面说不允许。有些事情 企业认为是对的,但上面认为是错的。立场不一样,观点不一样。企业要经营发展,要往前奋进,可是政府会说,你得走稳点,不能给我出问题,你每年给我交利润 就行了,利润要多,利润要第一。一汽在国资委里是拔头筹,为什么?因为交的利润多。
但企业真要自己干事。我就感觉到,搞投资公司不是那么复 杂。所有欧洲国家,包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有很多国有企业,管得却挺好。在亚洲如淡马锡,做得也非常大。还有新加坡,很多企业都控制在自己手里。 1980年代出现危机,但危机后这些企业都火起来了,现在活得还不错,这是外国的经验。
拿中国经验讲,1980年代后,我在中国六大投资公 司里的机电轻纺公司当总经理,我知道怎么回事。这些投资公司建立的厂都很不错,后来缩编,变成国投,国投也干得不错,在国资委里它是排头兵。成熟经验已接 近30年,怕什么呢?为什么不赶紧把汽车行业的投资公司搞起来?搞起来后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过去我常提“九龙治水”,常提中国没有统一市场,地方政府也 干预,也保护地方企业,变成一种格局后,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
小而全大而全的问题,散乱差的问题,发展得越来越厉害,比过去还多。过去有 120、130个汽车制造企业,现在不知道有多少。要是投资公司成立起来,在一个统一市场下优胜劣汰,这个步骤可以加强,可以加快。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很有 信心,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这是第一个问题。
战术上要打歼灭战
第二个问题,战略上要打持久战,战术上要打歼灭战。
社会对汽车工业关心太多,连篇累牍地谈什么工业4.0,人家4.0我们也4.0吧,人家叫互联网 ,我们也得 ⋯⋯对不对呢?这些说法是对的,但对这些问题要分内容看,哪些是战略问题,是十年或者是十几年后的事;哪些是现在要着手的问题,要打歼灭战。
德 国说工业4.0,我们也是4.0,那你得照照镜子,你究竟是1.0、2.0、3.0过去没有?有人就说,我们比别人走得快点,走到3.0了,别人还在 1.0、2.0,说法不一样。假如大家都承认3.0没有走完,那就老老实实给3.0做个短板,把3.0的关键问题抓住解决。
新能源问题更不得了,说新能源就等于电动车,有人叫做纯电动车。但我认为这里面也有误区,混合动力也有纯电动,燃料电池也是纯电动,你应该老老实实叫做蓄电池汽车。
政府把锂电池汽车当作长远发展目标来推广,社会上包括工程院、科学院不知道有多少人提意见。我认为锂电池对短途对小型车有发展前途。万钢(科技部部长)也讲过,汽车得分段,长途用什么燃料,中途用什么燃料,短途用什么燃料,这个说法是对的。
但对于这种短途的、小型的电动车,国家又没有政策,没有规范。现在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就是这些车,这些车你不管,你吆喝长远发展,这能行吗?因为推广锂电池很长时间,往里投的钱也不少,最短的短板没人管,这个问题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
我认为锂电池和蓄电池将来有发展前途,问题有两个:一是电池能量密度问题,一是用煤电的问题。煤电问题就是排污的转移,要是排污不解决,你做电动车等于当地受益,实际整体还是不行。所以电动车问题,应该组织一个更高级别的中外专家开研讨会,应该着手哪些研究工作。
比如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现在是80毫安、100毫安、150毫安每公斤,提得越高,危险性越大,替代方法是什么?比如搞石墨烯能从原理到应用来解决能量密度问题,但应用到蓄电池上还要花大量功夫做研究。什么时候能成功?可能是10年、15年甚至20年的事。
还有金属空气电池问题,能量密度比锂电池高,但它也存在很多问题。说到燃料电池,胡茂元最有发言权,我认为研究得最透的是上汽。当年上汽不惜重金投入,花100万美元买新能源电动车。我到上海参观时,问他们搞得怎么样,钱花得值不值。他们说,基本都吃透了,花得值。
日本为什么重点搞燃料电池?我们也应该去看看对燃料电池的评价,是战略问题还是战术问题?氢怎么获得,怎么储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难点。这些问题要坐下来比较。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新能源政策?
零部件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我同意。但另一方面,有很多零部件厂做出来的东西,整车厂不敢用,也不愿意用。假如说将来投资公司组织起来,企业有自主权,这个问题就可以从生产关系上解决。为什么它不敢用?它没有这个义务,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没有必要去搞零部件。
而成立投资公司后,企业可以做选择。我认为应该跟零部件公司联手组成利益共同体,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但当前组织不起来。你看外国企业,外围都有一圈零部件,我们将来也要有好几个圈,每个大集团都有一个圈。我认为这个问题一定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