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SUV市场的火热,自主品牌“见缝插针”地获得了一定发展空间和利润红利,但将来合资车企增加SUV投放,降低价格时,恐怕将上演此前轿车的惨剧,这样的教训不得不警示。
一则“夏利停产”的消息近来引起关注,虽然天津一汽方面随后澄清:夏利平台生产线并未关闭,只关闭了夏利N3车型的生产线,而夏利N5、N7车型仍然继续存在,但不少人还是为以夏利为代表的,正在失去的汽车回忆而惋惜。
关于夏利是否是自主品牌,仍然一直存在争论,正反论据无非如下:夏利出身东洋基因,1984年开始以CKD的方式生产基于1983年大发Charade车型;而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天津一汽推出了夏利N3、A+等车型,它们也被称为“新夏利”,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已故的汽车界老前辈张小虞会长,在一次采访中曾向笔者明确表示:夏利一定是自主品牌,一方面它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典型,具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它对推进国内轿车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对于夏利是自主品牌的判断,笔者还是投赞成票的,客观地讲,夏利车型虽然有过曾经的辉煌,但在21世纪初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未能乘势进一步发展,而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夏利更是举步维艰,这不禁让很多人惋惜和感慨:毕竟同为一个时代的桑塔纳和捷达,如今老树新花,依然具备强有力的市场号召力。
对于自主品牌轿车何时发轫,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以奇瑞、吉利等为代表,在上个世纪90年底末,艰难地获得“准生证”,从夹缝中求生存,把消费者与轿车的需求鸿沟拉近。进入21世纪后,长城、比亚迪、江淮等后起之秀,也不断发展,从2004年以后,在汽车消费井喷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但从本网近期发表的文章《回眸“十二五”自主品牌与设定目标有多大差距》来看,自主品牌曾经的豪言壮语,以及要在“十二五”期间快速上量的目标,几乎都未达成,也许是习惯了动辄30-40%的高增速,总体完成率都未能超过目标的一半。这也给自主品牌提了个醒儿:“十三五”期间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和残酷。
某自主品牌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较为缓慢,目前的产销规模未能突破20万辆,也曾经有过与外资合作的经历。该企业高管坦承:最近五年来发展迟缓,一方面是主业不集中,分散了很多精力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另一方面总不能放下架子,觉得有过合资经历,就是要高于其他自主品牌,网络分布,产品换代和市场策略,都有偏差。这样一席话,很值得引以为戒,接下来自主品牌如何打拼,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首先是别再放卫星,更不要谈颠覆。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曾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汽车产业经历了超过百年的发展历程,集聚了各个时代的精英人才,汽车企业无时不刻不在“自我革命”,否则那些国际汽车巨头也不会活到现在。相比之下,自主汽车品牌的成长历程还很短,尤其是乘用车,不过是20年的光景,所以更要脚踏实地的攻坚。至于那些总把“颠覆”挂在嘴边的人,既缺乏诚意,更缺乏常识。
其次是要持续深耕,避免旁骛。在汽车行业,常有一些“闯入者”,这不是坏事,说明汽车行业依然很有吸引力,但也有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主儿。2004年时,曾出现一批家电企业造车潮,回头来看,除了比亚迪幸存下来,其他的几乎早已鸣金收兵;而像华泰这样的“非主流”企业,借着汽车产业拉动地方GDP的幌子,做短期套利的伎俩。
还有前面提到的某自主品牌,虽然表示要在“十三五”回归主流阵营,但三心二意的做法,让他们失掉了机会。反观长城汽车,一直坚持不懈,强调“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发展理念,并形成了具有突出竞争力的拳头车型,哈弗H6单月销量超过4万,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最后是要按产业规律办事,加快综合实力的提升。今年第四季度,几个自主品牌纷纷对企业发展中的“里程碑”展开梳理,长城哈弗第100万辆下线、长安汽车跻身百万辆“俱乐部”、奇瑞汽车累计产销500万辆......能够取得以上成绩,值得庆贺,但更应居安思危。
自主品牌车型,目前已普遍经过1-2代的产品更替,积累了一定客户群,企业初步形成了正向开发的制造能力。借着SUV市场的火热,自主品牌“见缝插针”地获得了一定发展空间和利润红利,但将来合资车企增加SUV投放,降低价格时,恐怕将上演此前轿车的惨剧,这样的教训不得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