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就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召开座谈会,据央广网的报道,参会代表就如何推进相关成品油产品价格进一步市场化, 是否应设置“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有人认为,调价周期或进一步缩短,由1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这样会使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 更好地反映出来,成品油价格的涨跌也会更加频繁。而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不会连续大幅下跌。”
早在去年10月,有关部门官员就表示要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
其实这个“机”早就来了,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跌跌不休”,累计跌幅已超过50%,近期欧美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跌破40美元大关,创下了 11年来的新低。当前较低的油价水平为定价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2013年开始运行的成品油调价机制已经不太适合当前的油价环境了。但是“择 机”之手却伸不出来。这是因为,国际原油的低迷虽然利好普通消费者,但对炼厂及石化行业是重压,有分析指出:“持续低迷的国际油价已经让相关部门感觉相当 棘手。”
所谓“成品油产品价格进一步市场化”,核心是由供需关系的变化来确定油价,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不是保护地板,设置天花板。至于所谓缩短调 价周期,不过是增加涨价的机会。2015年12月15日那个油价调整窗口,有关方面竟然称高油价是“促进节约资源、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有分析认为是“美国针对俄罗斯的阴谋”,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决定油价走势的根本原因还是供求关系。
2014年的国际油价下跌是石油生产国为争夺石油市场份额而导致的价格战,美国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增加了油气供应,降低了美国天然气的价格,美国 开始出口石油,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没有减产意愿,因为OPEC不减产将会对美国页岩油、页岩气的生产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据预计,美国原油产量大幅增加的 步伐今年有所放缓,但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则继续在大规模开采原油,以求捍卫并赢得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经济低迷导致国际石油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署预测,2016年的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量将从2015年的180万桶下降至120万桶。欧佩克也做出相似的预计。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目前国际上石油领域存在欧佩克、非欧佩克、美国、俄罗斯等多个竞争者,打破了原来欧佩克一家独 断乾纲的局面。行业专家称,他们希望中国建立一个独立的公司来运作石油批发业务和管理零售供应,有效打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对行业的垄断。石油业商会的数据 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地方炼厂数量达114家,总炼能约8800万吨,占全国炼化能力的1/5,但由于没有油源,只能长期加工劣质原油和燃料油。
因此,在中国打破石油行业垄断,绝不是仅仅放开零售业务就可以的,还必须放开进口原油和成品油限制、放宽准入门槛,开放市场,在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都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