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其在未来五年的企业发展战略——“π计划”。其中,在新技术研发方面,北京汽车总裁李峰重点提到,未来北京汽车将在智能化(Smart-car)、电动化(Electric-vehicle)、低碳化(Less-emission)和轻量化(Light-weight)四个方面实现新技术的突破,为“π计划”的顺利落地提供技术保证。
据悉,这项缩写为“SELL”的新技术战略在“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峰在战略发布时表示,北京汽车在上述四大新技术的研发上已提前布局。
在智能化(Smart-car)技术方面,北京汽车将以车联网、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作为智能化的三大发展方向,将依托自建云平台,通过大数据获取并分析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最终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并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车内显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辅助安全和智能终端等前瞻性技术,打造一个智能生态系统。
据悉,在车联网技术方面,北京汽车基于已推出Nova-link品牌,将在未来改款换代新车型上开始实现手机互联、实时路况、远程导航设置、APP商店、远程控制、安防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最终实现“人车路网商”的互联互通;在智能座舱系统方面,涵盖全液晶仪表、一体化曲面屏幕等显示技术,提供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人机交互方式,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搭配使用;另外,在智能驾驶方面,从驾驶辅助配置如盲区检测、全息影像逐渐过渡到ACC巡航、AEB自动刹车系统等半自动驾驶功能,力争在2025年最终实现全工况自动驾驶。
事实上,北京汽车一直致力于智能汽车的实现。在过去的两年中,北京汽车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政、产、学、研、用为研发理念,共同推进企业和高校的协同创新和汽车产业自主技术的进步。与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团队协作开发,在自主品牌车型智能化和智能驾驶方面取得了国内同行业率先突破性进展。在去年的未来智能汽车挑战赛中,北京汽车与北京联合大学携手开发的绅宝智能驾驶车和北汽E150电动智能驾驶车取得了民用参赛车辆第一名的好成绩。
电动化(Electric-vehicle)技术实施方面,李峰谈到,北京汽车未来将在纯电动及混合动力两大方面发力。其中,在纯电动方面,今年推出纯电动A级轿车C50EB。十三五期间,北京汽车将实现A级及以下车型全面实现电动化,同时实现200Km车辆续航里程。在混合动力方面,北京汽车将实现12VBSG技术全覆盖,逐步推广基于48V技术的弱混车型,同时积极推动增程式及插电式混动产品的产业化,实现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平稳过渡。目前北京汽车在北京、株洲、广州三大生产基地均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已完成了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需要的技术升级。
低碳化(Less-emission)技术方面,北京汽车按照国家整车排放要求提前布局低碳化技术研发,并计划在2017年使所有新车型均满足国五排放标准。同时北京汽车作为“国六”国家排放标准的制定牵头单位之一,参照美国和欧洲最新排放标准,就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要求、OBD限值要求及IUPR实际检测频率要求等方面推进标准的制定工作,未来,这几方面的要求将较国五标准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此外,北京汽车还将重点从动力总成方面切入,继续推进新一代小排量直喷增压发动机及高效变速箱的研发和搭载工作,并结合常规节油措施,进一步有效控制碳排放。以今年为基础,通过高效动力总成及常规节油措施在整车的陆续搭载应用,力争实现30%左右油耗降幅,可满足2020年中国四阶段油耗法规要求。
轻量化(Light-weight)技术方面,目前,北京汽车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轻量化基础性建设工作,在轻量化知识产权布局和核心技术群方面更是取得突出成绩,包括:在轻量化四大领域已完成200余项专利、完成轻量化共性技术平台200余项轻量化方案、建立轻量化技术工作手册和建立轻量化开发流程等。
未来,北京汽车将继续在轻量化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在轻量化设计上,北京汽车将通过“SFE参数化模型”实现车身结构优化;材料上以高强钢、铝镁合金、以塑代钢、碳纤维等开展具体合理的应用;同时在工艺上力争实现激光拼焊、热成型、温成形等先进工艺研发和应用。力争在2020年,量产车型的轻量化技术应用比例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转型升级,技术先行。北京汽车关注未来技术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十三五”汽车制造大趋势,未雨绸缪,提前部署。“SELL”无疑是北京汽车未来实现“π”式突破的技术根基。业内人士表示,打下新技术这一根基,北京汽车的“π计划”在未来落地将更贴合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同时更清晰、更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