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十一连降”的残酷消息扑面而来。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7月份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轿车市场份额同比双双“十一连降”,分别降至34.6%和17.7%。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评论称,中国品牌汽车已经到了危急时刻。在他看来,中国汽车“技术上依靠引进”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应该由技术外源型发展转变为创新引领型发展,全行业应该提高技术开发投入比例。
但也有乐观者认为,目前仅有一部分自主品牌汽车陷入了危机,就算是国外品牌也会面临这种状况,例如大众在美国也经历过16个月的连续下降。
不管目前是否到了危急时刻,自主品牌的集体销量滑坡却是不争的事实。汽车业内分析,集体滑坡的原因既有国内汽车市场变化的因素,也有自主品牌自身发展战略的掣肘。
份额连跌
在过去4年中,虽然中国的汽车市场产销数量均保持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分别为33.8%、31.3%、30.8%、29.9%。
7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首度跌破20%,创下2009年以来的月度最低。今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占率下降了3.1个百分点,轿车的市占率下降了5.4个百分点。
而在自主品牌不断走下坡的同时,国外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以欧系、美系、韩系为例,欧系车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20.8%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9.3%,美系车从2009年的11.2%升至14.8%,韩系车从2010年的9.2%升至10.4%。
对于自主品牌汽车的表现“不给力”,处于销售一线的经销商们叫苦不迭,“我们这么大个店一个月才卖几十辆车,根本就谈不上盈利。现在北京的奇瑞经销商都已经关了好几家了,我们之前销售人员就有20多个,现在只剩下两个了。”8月16日,北京华鑫丰盛奇瑞4S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称。记者也走访了北京的其他自主品牌4S店,多数店面都很冷清。
内忧外患
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的现状,8月19日,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内忧外患,但细说起来又复杂得很。”
贾新光分析,“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因为国内汽车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很多外资品牌的老平台产品或合资自主产品价格都在向低价位下探。”以7月16日上市的东风日产合资自主品牌启辰R30为例,其价位已经下探到3.99万元,进一步挤压了自主品牌原来赖以生存的低价市场空间。
“其次,外资品牌渠道下沉,战略西进,不断挺进四五六线城市,对自主品牌市场构成威胁;另外,多个大城市限购,使自主品牌销售受到极大的冲击。以北京为例,消费者首先只有交够了5年的社保,才能够有资格摇号,中签的几率不足1%。如此来之不易的车号,鲜有消费者会买低价位的车型。”贾新光称。
“有不少车主是为了‘占号’才会选择买几万元价位的车。”北京一家自主品牌4S店的工作人员感慨。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限购限行行列,徘徊在中低端市场的自主品牌备感压力。
“而从内部因素来看,自主品牌汽车也有不少源于自身的问题:过于依赖逆向开发忽视了自主研发能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急速扩展,规模制胜,忽视了体系能力建设;急于向上走,向高端发展,忽视了品牌短板的制约;认为‘多生孩子好打仗’,造成产品线过多过杂,而资源有限,难以支撑;粗放的品牌传播,造成品牌低端化。”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分析。
技术攻克
7月份自主车企遭遇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伴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以及年底经销商放量促销,自主车企接下来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主品牌整体不景气的时候,也有少数依然坚挺的品牌。在国内的畅销车企前十名的排行榜中,长安汽车进入乘用车销量排行前十,今年7月,长安汽车销售乘用车4.54万辆,同比增幅高达83.1%,排行第二。
同时,上汽通用五菱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比增长65.6%至5.81万辆,稳居榜首。奇瑞汽车也同比增长17.3%至2.97万辆,排名第四。
而长城、吉利和比亚迪销量领跌,拖累自主品牌整体增长,三者的跌幅分别为20.7%、14.5%、38.6%。其中,长城销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是轿车的大幅下滑,长城汽车目前已经基本放弃轿车业务,而吉利则是因为处于“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从而导致销量下滑,比亚迪仍然在二次创业的蓄势待发中。
对于长安为何可以在整体市场低迷的时候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北京新兴翔阅长安4S店一位销售主管一语道破:“长城的研发投资比较大,每年都会推出两款新车型。车型多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就大,自然竞争力也会随之上升。”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也是自主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过程。现在有近30家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以7月销售数据来看,前十家中,有4家下降,6家大幅度增长,自主品牌之间也出现了不小的分化。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汽车是一个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行业,应从国家层面制定长远规划,让自主品牌汽车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这也是自主品牌汽车突围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