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车载互联技术迎厂商竞争 操作安全性需摆首位

发布时间:2015-03-31 09:08:49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关璐

  春节一过,各家车企的新车开始扎堆上市,无一例外,智能化都被当作亮点着重宣传,而车载互联系统成了智能化呈现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第九代索纳塔的Blue Link 2.0智能人车交互系统,还是海马汽车在水立方刚刚发布的moofun系统等都在这个无网不欢的时代提出要“以用户为核心”。

  提到车载互联系统,出现较早的是丰田G-Book车载电子终端设备,通用安吉星系统,纳智捷Think+车载智慧系统等。随着车载互联技术的普及,各大车企的车载智能系统纷纷涌现,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有人形容说,未来汽车就是“装配四个轮子的iPhone”。

  潜在商机迎来厂商竞争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欧洲汽车市场中25%的汽车都配置了车载智能系统,而车载智能系统在中国刚刚步入初级阶段,这也表明车载智能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正是因为看到中国市场潜在的商机,各个车企都纷纷开发了自己的车载智能系统。国际品牌有通用的OnStar、丰田的G-BOOK、宝马的iDrive等,这些系统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已较为成熟,被中国消费者接受较早,而国内自主品牌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汽的inkaNet,长安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等。

  与车企开发的车载智能系统不同,苹果、谷歌、微软等系统产商也介入车载系统,并几乎与所有的汽车生产巨头们建立了合作关系。2013年6月,苹果与12家汽车企业联手合作推出车载智能项目"iOS in the Car"。2014年1月,谷歌宣布联手奥迪推出基于Android系统的车载智能系统,车载智能系统已经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专而精的功能更讨喜

  就在互联网介入汽车成为时髦词汇,车载互联系统成为各种档次汽车标配的时候,系统提供的花样繁多的功能也让消费者感到无从下手。

  一项针对欧洲、美国和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通用车主从未使用过车内的各种联网服务、25%的福特车主从未使用过SYNC。有28%的调研参与者认为,现在的车载APP功能过于复杂。

  功能繁多远不如把单一功能做得专而精更能讨消费者的欢心,以车载信息服务来说,很多厂商都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服务平台,丰田的G-BOOK,车主只需按下一个按键,就可以得到后台客服的精准服务,实现导航、订餐、紧急救助的一键式快捷服务。而在目前一些可实现的先进功能中,消费者最希望能够拥有的功能是提供“远程车况检测报告”、“远程控制”、“互联网连接及下载”等实用性功能。

  黏性影响持续消费

  厂商如此大动干戈地开发车载智能系统,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赚钱。但从目前车载智能系统的续费率来看,相关企业仍处在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秘书长庞春霖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通用On-star、丰田G-BOOK以及中国上汽的inkaNet等系统,在免费服务到期后,续费率只有10%至30%,可见这一市场的尴尬和低迷。

  从几大厂商车载智能系统的使用费用来看,宝马idrive采取前三年免费,以后每年大概1000多元,通用Onstar是一年免费试用,此后提供780元到1580元的自选套餐供选择,现代的bluelink一年免费后,每年是600元的使用费。

  有用户表示,对于一个使用频率并不算高的产品,每年支付1000多元的费用实在不值。而且手机所提供的很多应用已经完全可以取代车载智能系统的功能,而且更加便捷。

  另外,业内人士表示,用户对所提供服务的不认可导致免费期过后的续费问题更加明显,服务内容吸引力不够,用户黏性严重不足。对此只有发展出对用户真正有益的杀手级应用,才能获得认可,而用户积累形成规模之后,这一商业模式才能最终成功。

  操作安全性需摆在首位

  操作系统的复杂,让用户在试用过程中非常头疼,应用繁多很难找到,各种菜单层层叠叠,这对想使用系统的司机来说构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有专家提出,车载智能系统不仅要拥有行业领先的科技配置,也同时要具备傻瓜式的操作方法,“动口不动手”因此成为很多车载智能系统的亮点。上汽的inkaNet就可以通过语音操作实现导航、定位、拨打电话等功能。

  数据显示,17.76%的消费者希望车载智能系统拥有“语音控制”系统,17.26%的消费者希望能通过车联网对“司机驾驶行为进行监控”,可见消费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总之,好的车载智能系统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从便捷性、实用性等方面多下工夫,而要实现商业模式的盈利,在性价比和用户黏性上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