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最新全球汽车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国企业最高第26

发布时间:2015-12-16 09:26:52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建鹏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数据,盖世汽车整理了2015年版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前三甲为博世、麦格纳和大陆;日本企业数量最多,达到30家;延锋位居第26位,创中国企业最好成绩。

  榜单概况

  《美国汽车新闻》每年根据供应商上年汽车行业配套市场业务营业收入/销售额进行排名。根据2014年业绩,2015年全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问世。德国罗伯特·博世集团连续五年蝉联百强名单榜首。和最近几年相比,这次榜单的前三强发生较大变化,麦格纳力压大陆和电装位列亚军,电装却因为配套营收下跌近10%而从第二跌至第四。大陆则从上年的第四升至第三。

  最新全球汽车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国企业最高第26

  2015年汽车配套供应商百强名单一览

  前十名中,第5至第10名分别为:爱信精机、现代摩比斯、佛吉亚、江森自控、采埃孚和李尔。这6家企业均和上年排名持平。

  和2014年榜单相比,2015年榜单中50家企业排名下降,刚好占据50%比例。14家和上年排名持平。29家排名上升。7家为新上榜企业,分别是蒂森克虏伯、延锋汽车内饰系统、天纳克、NHK、麦特达因集团、先锋和诺贝丽斯,这也意味着去年百强企业中有7家落榜。

  从排名变化看,上升最快的是耐世特,较上年跳升了11位,其次是英飞凌上升9位,日信工业上升8位。下滑最快的是KSPG,较上年下降了21位,其次是日本精工下滑16位,昭和下滑9位,

  从销售额涨跌看,幅度最大的是排在第18位的马勒,同比激增42.4%。诺贝丽斯和日信工业分别涨30.6%和30.4%。固特异增幅第四高,为25.0%。然后还有埃贝赫为24.0%。跌幅最高为日本精工,下降了25.6%。KSPG也下滑了25.0%。安通林集团跌幅为18.4%。

  一、配套供应商百强榜的意义与解释

  专家:

  《美国汽车新闻》在评选百强时,以厂商同汽车零部件配套业务销售额/营业收入为衡量标准,因此更侧重于经营规模,并不能覆盖到技术、人力、专利等层面。

  之所以有一部分规格较大的供应商没有登榜,和《美国汽车新闻》所需统计信息相关。该媒体每次评选百强时,需要厂商提供公司名称、所在地、联系方式以及相关数据,通常国际化程度较高、对百强榜重视的企业会相应配合,因而可能获得一席之地。而部分知名厂商根据常识拥有较大的配套业务规模,但却不见登榜,可能是未提供相关信息。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韩国LG化学。之前有多个年份,LG化学在百强榜上可进入十强,大致排在第9位上下。但2013年、2014年均不见LG化学排名。

  二、中日德美哪家强?

  专家:

  按照各大零部件供应商总部所在地,上榜企业以日系为最多,总共30家(2013年和2014年均为29家)。其次是美国,达到25家(2013年25家,2014年23家)。德国18家(2013年21家,2014年19家)。这三个国家无疑跑在领头位置。虽然三者中德系数量最少,但博世已经把持冠军五年,前三名中的大陆也是德国企业。

  韩国连续3年维持在5个席位。法国为4家(2013年3家,2014年4家)。西班牙3家,和前面两年保持一致。

  中国、加拿大、瑞士和瑞典均为两个席位。荷兰、挪威、巴西、意大利、印度、卢森堡、英国和墨西哥都各占1个席位。

  最新全球汽车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国企业最高第26

  三、中国企业有进步吗?

  专家:

  2013年,百强榜单上只有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中国企业,排在第92名。而2014年有中信戴卡和香港德昌电机,前者升至第83名。在2015年中国企业仍保持2个席位不变,但含金量却明显提高。

  除了中信戴卡上升两位至第81之外,还有延锋汽车内饰系统公司,近年其同江森自控合资,并着手扩张建厂,推动业务规模膨胀。延锋此次排在第26位,力压博格华纳、马瑞利和伟世通等海外巨头,创下中国企业在百强榜单上最好成绩。

  如前所述,榜单候选范围受到《美国汽车新闻》信息获取的限制,实际上中国还有一些规模在国内领先的配套供应商,如潍柴动力、万向集团和玉柴等,配套业务收入应该不会低于中信戴卡,有可能同样是由于未递交信息而缺席百强榜单。因此中国企业这两年在榜单上进步明显。

  四、为何不见新巨头

  专家:

  2014年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行业频频发生重大收购。从采埃孚完全收购天合开始,接下来之后是中化收购倍耐力、恩智浦吞并飞思卡尔、麦格纳收购格特拉克等。为何2015年榜单没有将采埃孚-天合计入排名?这是由于排名标准为“上一年配套业务销售额”。

  2015年目前尚未完结,无法得出全年销售业绩。另外,大规模收购是一个长期事件,从双方由于意向而接洽,到签署备忘录、签署正式协议、走过反垄断等法律流程,可能需要长达一年甚至更多。因而,即便这些收购兼并案例已经敲定数月之久,但在财报方面可能尚未完成合并,因此还看不到“采埃孚-天合”这样的新巨头,而在明年榜单里,则有可能多出几张新面孔。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