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针对汽车行业的刺激政策又来了。
9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措施,其中与汽车行业紧密相关的是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具体到小排量汽车,相关措施为:自2015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类似的优惠政策,对于汽车企业和消费者并不陌生。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一场大动荡。那一年,全球汽车巨头遭到重创,美国“三大”中的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相继申请破产保护。那一年,中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首轮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半以及“汽车下乡”政策叠加实施。正是在2009年,中国的新车年产销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并连续六年摘得全球新车年产销量第一的桂冠,证明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
2015年,新一轮小排量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再度惠及市场。而此轮政策的出台,市场环境变了、消费特征变了、消费结构也变了,需要从新的视角理解、审视和践行新一轮优惠政策。
首先,市场环境在变,要冷静看待新一轮刺激政策。蝉联六次全球新车销量冠军的中国车市,在2015年显现出增速放缓的疲态,而且似乎在短期内很难摆脱。政府究竟该不该在这个时段出手救市的争论,在业内愈发激烈。新一轮刺激政策的出台,似乎预示着政府对这一争论给出了答案,但再度实施小排量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究竟能否重现2009年时的火爆场面还很难说。所以,把新一轮刺激政策简单地视为救市的法宝,并不妥当。
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刺激政策并不是无原则的政府救市行为,而是一个严峻的优胜劣汰过程。上一轮刺激政策实施后,国内车市销量确实有了明显提升,但国内汽车市场、部分车企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政策依赖症”,而且凭借多项刺激政策实施换来的汽车产销量迅猛提升,也为国内汽车产业、汽车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诸多“后遗症”。因此,刺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并不是政府过度呵护行业的行为,而是要支持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优胜劣汰。值得注意的是,此轮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实施后,更多的品牌和车型符合享受优惠的条件,其中不仅有自主品牌产品,还有合资车型,以及高档进口品牌小排量车型。这意味着,在优惠政策面前,小排量车型不再仅仅是自主品牌的专利,享受优惠的车型更多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更大了,因此被列入享受优惠政策的车型并不代表就进了“保险箱”。要想搭上政策的快车,企业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参与竞争。
再次,实现结构调整的任务大于救市。在此轮政策推出的同时,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政策实施的重要目的是促进结构调整。显然,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而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暂时的增速放缓也许正是产业实现转型前夜的蛰伏,在这个时段,如何利用好新一轮刺激政策,促进产业长远发展十分关键。必须明确的是,现阶段企业不能因为政策实施后的短期销量提升沾沾自喜,而应在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