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八点,按照约定,刘先生在自家所在的尚乘源小区大门口载上一位女士出发了。他没有直接到单位,而是稍稍绕了一点路,将女士送到单位后,再去上的班。刘先生说,他隔三差五就会顺路拉个顺风车,“一个月下来油钱基本就够了。”刘先生是一名顺风车车主,通过手机上的APP软件,在上下班时捎带脚有选择性地拉一位要搭车的人,“方便了别人,自己也不吃亏,双赢。”
除了顺风车,在用车方面,更多的人开始喜欢与人共享资源,分摊用车成本。比如在北京,一种停车软件目前很热门。在手机上下载这款App软件,然后把自己车位的空闲时间出租出去。“每天大概都有十来元钱,一个月与人分享的费用基本上能摊销掉我这个停车位的价格。”一位正在使用这一软件的业主说。
在上下班用车的高峰时段以及停车位较紧张的商业区周边,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资源共享解决了用车方面的难题。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包括打车软件在内的公司通过大量烧钱,才使这种消费观念从质疑、尝鲜到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不过,无论是打车还是停车,从口碑到真正成为传统消费方式的一种补充,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上面提到的顺风车,其合法性目前还未得到确认,以及因缺乏监管而随之带来的车主安全性的隐忧。与其相似、同样为私家车身份的专车,近日就有车主遭受了处罚。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地都在纷纷出手加大对“专车”市场的规范力度,私家车成为查处重点。
有人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形容目前方兴未艾的用车共享。不过,任何一种改变起初收获的都是质疑声多过赞美声,矛盾主体双方最终多会在供需中寻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