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近日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对那些‘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抓紧处理,这样能够提高国有资本配置的总体效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
僵尸是不腐烂的尸体,《阅微草堂笔记》把僵尸的成因分成两种:新尸突变及葬久不腐,僵尸企业也是这样。在影视作品中,僵尸吸食人血,惧怕阳光,为害 社会。本该入土为安的企业成为僵尸,就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毒瘤:需要银行和财政不断输血,浪费资金资源,形成一个无底洞;会形成逆淘汰机制,让劣币驱逐良 币,抢夺了其他健康企业的机会;僵尸企业还会传染和蔓延,导致行业变得死气沉沉。
据有关部门数据,我国有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摩托车120家、专用车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 其中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存十分艰难,早已经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工信部文件称:“由于中国汽车行业退出机制不健全,这些‘零产量’企业 既无法淘汰,又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无法正常生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靠倒卖产品合格证维持生存,严重影响了行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因此,建立 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已成为汽车产业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013年10月17日,工信部发布《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公告了 48家车企,如若这48家汽车企业在两年内依然无法通过相关考核,将被暂停汽车产品的生产资质,彻底退出汽车行业。
汽车业为什么会有数量庞大的僵尸企业?按照某个部门的要求,汽车企业异地建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僵尸们从此有了生存的希望。 上世纪80-9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茶花汽车到了90年代就半死不活,2008年,国有资产退出茶花汽车。为了给福特在杭州建厂提供条件,长安相关子公司出 手收购了茶花汽车,价码高达4.5亿元。一个已经没有了实体的空壳卖出了天价,这在中国汽车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
2002-2015年间,吉林通田的法人变更了六次,2006年就宣布彻底停产,目前已没有任何经营业务,当前注册信息页所显示的公司注册员工数仅 为1人,但吉林省工商渠道注册信息仍显示为“在营业”,并且经2015年6月25日最新核准后,营业期限将至2016年7月1日。此前,地方政府曾利用这 个壳,多次策划重组,甚至规划过20万辆轿车项目,最近媒体披露,政府施压大众收购这一项目,但是事态变化之下,可能性不会太大了。两年大限过后,它是否 还会存活在政府的注册里?有关产业政策是否应该修改?
按照相关法律,企业要经过注销登记并公告后才算完全退出市场。“死亡”企业如不注销,将影响到税收、统计等工作,还可能导致不法分子以此招摇撞骗, 所以这类企业必须“销户”。另外,破产程序的复杂冗长、代价高昂,许多难以为继的企业只好直接选择了“跑路”,使得《破产法》处于尴尬地位,形同虚设。这 说明企业退市还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打造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把僵尸企业彻底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