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宝马在中国的一系列大动作颇为引人注目。
7月16日,宝马集团在北京发布未来中国战略布局: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延长至2028年;国产车型将从现在的3款增至6款;未来两年合资企业产能将有现在的每年30万辆提升至40万辆;宝马集团先进的三缸和四缸汽油发动机将于2016年在华晨宝马发动机工厂投产。
7月19日,宝马集团负责研发的董事迪斯博士在上海BMW品牌体验中心向媒体详细介绍了宝马的研发本土化战略。迪斯博士表示:“宝马在中国的研发业务已经覆盖亚太地区,并已成为宝马集团全球研发的重要板块。加强在中国的研发力量和投入是宝马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之一。”
与竞争对手相比,宝马在中国的研发机构是最多的,架构也是最完整的,北京、沈阳、上海5家研发机构统一由宝马(中国)服务有限公司的协调。据介绍,宝马在中国研发机构的主要创新方向,除了本土化新产品的研发之外,将集中在电动汽车和互联驾驶两个方面。
宝马研发本土化重点之一:电力驱动与传统动力并进
在上海BMW品牌体验中心,宝马全新打造的BMWi8持续占有着媒体的注意力。这是一款定位于超豪华级别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其车身造型将激情与动感元素发挥到了极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那么美轮美奂。更令人惊异的是它的由两台电动机和一台1.5L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构成的动力系统,其最大功率362马力,峰值扭矩570牛米,百公里加速仅为4.4秒,最高时速250公里,百公里油耗仅为2.1L,纯电模式行驶为零排放。BMWi8将于今年9月在上市,其在美国售价13.57万美元起,国内价格尚未公布。
BMWi3则是面向更广泛人群的一款量产高档电动车,纯电动版预售价45万元起,增程版52万元起。BMWi3采用了成本高昂的碳纤维车身结构,有效抵消了电池组增加的重量,减轻的车重仅为1255千克,搭载22千瓦时锂离子电池组,最大功率125千瓦,可持续输出250牛米的峰值扭矩,百公里加速仅为7.2秒,续驶里程160公里,增程版可达285公里。BMWi3的车身尺寸及轴距为4006×1775×1600×2570毫米,是一款十分适合大城市交通出行的纯电动车。
迪斯博士对媒体说:“打造一款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但要让电动汽车能够兑现宝马对驾驶乐趣的承诺,这是非常大的挑战。BMWi3和i8都是‘天生电动’而非改装车,它们均为后驱设计,保留了非常纯粹的宝马血统,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的核心价值。”
宝马在电动车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进程已经大大领先于竞争对手。但是在记者看来,宝马却不单纯为市场抢位,而是在稳扎稳打推进其全球电动车战略的同时,探索未来BMW品牌的最佳动力解决方案。其路线图已清晰可见:之诺1E、BMWi3主打纯电动车;BMWi8虽然是高端小众车型,但其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将在适应性改型之后装备在更多的宝马车型上,目前已经确定,BMW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将于年内在中国上市。迪斯博士告诉记者:“人们在谈及宝马的电动车时,也十分关心宝马的传统动力战略,在这方面,我们的研发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要提升传统发动机的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还要坚守BMW品牌的优异的动态性能和操控乐趣。但我需要指出另外一个趋势,就是未来的汽车动力系统将有更多的电力驱动参与其中,现在看插电式混合动力应该是最佳选择。宝马已经成功将其在传统动力方面的优势与电力驱动系统整合在一起,并拿出了非常成熟的产品。这也是未来宝马总体动力解决方案的重要方向之一。”
宝马先进的三缸和四缸发动机将在华晨宝马实现国产,是宝马研发本土化的重大实质进展,也是宝马未来动力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最先进的2.0T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已经安装在宝马所有量产车型上,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双涡管单涡轮增压技术。该技术可使增压器介入的转速更低,有效解决了涡轮增压车型普遍存在的低速迟滞问题。与同级动力相比,宝马的2.0T可在1250转/分的低转速就爆发出270牛米的峰值扭矩,并可一直持续到4500转/分,这才是其低功率版。它带给用户的驾驶体验是:在城市道路和高速路行驶时都能获得优异的加速性能,而竞争对手没有一家能达到这个水平。而2016年将要国产的宝马三缸发动机则是另一个小型化、强动力、低排放解决方案,预示了它将装备到更多的国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的可能性。
宝马研发本土化重点之二:互联驾驶与智能交通
在中国,由于“开宝马,坐奔驰”过于深入人心,人们对宝马品牌核心价值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其出色的动态性能和操控乐趣。而在互联网时代,宝马品牌却另有压制竞争对手的杀手锏:这就是宝马在全球和中国领先的互联驾驶。
记者在北京交通高峰时段,驾驶一辆BMW5系轿车,旋转iDrive中控台按钮,接通宝马呼叫中心电话,告知对方行车目的地,请提供最佳行驶路线。对方很快就发来一个导航点信息,系统则根据实时路况信息(RTTI)功能提供的拥堵路段、修路绕行等信息生成最佳路径导航地图。行驶过程中遇到新的拥堵路段,导航地图会实时调整行车路线,整个行程中基本没有遇到堵死的情况,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其他品牌的导航系统。这是目前在中国做的最好的智能导航系统。
来自北京交管部门2013年的信息显示,在北京早晚高峰时段所有环线和快速路几乎堵死的情况下,五环之内仍有80%的路段处于车流稀少状态。这就是未来互联驾驶和智能交通管理的巨大空间。2012年4月,宝马中国互联驾驶研究院在上海成立,这是宝马在德国和美国之后第三个互联驾驶研究院,由此可见其在该领域的前瞻眼光。
互联驾驶是近些年才借助互联网兴起的汽车应用技术,但只有宝马最早意识到,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全球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个趋势很快就会和汽车联姻。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对移动互联的需求呈现出急切而多元的态势,宝马对此迅速做出反应,再次抢在了竞争对手的前面。据宝马中国互联驾驶研究院数据,自2012年8月宝马发布第三代iDrive系统以来,宝马互联驾驶的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周下载量很快就达到了5000~10000次的规模;截至2014年6月底,宝马互联驾驶的签约客户已超过20万。
宝马中国研发副总裁韦睿博士对国际商报说,互联驾驶最能体现宝马研发本土化的涵义。“国外宝马用户常用的谷歌、Facebook、Twitter等应用软件在中国被百度、微博、微信所替代,我们必须针对中国市场的现实和消费者喜好,独立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驾驶功能和应用软件。”
中国研发成果可为宝马全球市场采用
就宝马研发本土化的其他相关问题,迪斯博士接受了采访。
记者:宝马在中国的研发工作是怎样和宝马总部协调的?
迪斯:随着中国市场权重的加大,我们在德国的研发总部比以前更需要一点中国思维。与中国研发机构的协调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宝马集团主导的研发项目;二是与合资企业共同的研发项目;三是帮助中方合作伙伴提升研发能力。
记者:宝马非常重视本土研发能力的提升,我们在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是否也会向宝马的其他市场输出?
迪斯:我们在中国的研发可以说已经融入到宝马集团全球研发的体系中了。具体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设计方面,我们在上海的设计工作室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宝马下一代车型的概念设计中来了。我已经看到了前期概念以及设计草图,当然它们最终还要经过内部的竞争和评审,我想将来一定会有一些好的方案来自中国设计工作室,为宝马的全球车型所采用。另一个是互联驾驶,由于地域的接近和同样程度的城市人口密集度,我们在中国获得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供亚太市场借鉴。
记者: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后发汽车市场,呈现出难以预测的市场趋势和不易把握的客户需求,宝马在中国是怎样确立前瞻性的产品研发方向的?
迪斯:就产品研发而言,我们在全球和中国市场都是基于庞大的用户群的信息反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们对已经拥有的车型和在售车型的体验、评价和期待。汽车研发工作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客户的潜在需求及其预示的市场趋势来确定未来的产品和技术方向。
链接
宝马在中国研发机构
2005年,宝马集团研发中心在北京成立。2011年,宝马(中国)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提供研发及采购服务。2012年,宝马集团全球创意设计咨询上海工作室和互联驾驶研究院在上海成立。2013年,宝马集团中国技术中心在上海成立,专门负责中国市场与集团所有开发部门的合作事宜,并进一步增强宝马集团在亚洲地区的研发实力。2014年,宝马集团将继续深化研发举措,包括加紧建设全新的发动机工厂,加强本地研发力量,以及促进合资企业的全新品牌之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