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腾讯终于以官方的身份,在微信的朋友圈投放了第一轮广告。有人的地方就有广告,按理说微信的用户早已过亿,在微信上早已经有人以各种形式,或圈内或圈外,不断地发放形形色色的广告内容。
我的地盘我作主,身为主人家的腾讯开档搞起了红红火火的微信,打开门做“生意”每天的开销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名正言顺地投广告赚点零用钱(对腾讯而言也真是小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不过,这轮广告投放的形式由于是“分门别类”,为此,在朋友圈内被广泛热议的同时,也引来了刷屏无数。
腾讯第一轮在朋友圈投放的广告,分别有来自汽车、手机、汽水等3个行业的品牌。有人说看到的是汽车,有人说收到的是手机,也有人说只有汽水,甚至有人说什么也没有看到。总之就是内容不一。于是乎,各类型分析性文章也就不断涌现,其中最主流的观点是说,在大数据时代下,其实腾讯是通过数据分析每一个微信用户的消费属性后,再有选择性地分门别类投放广告内容。“土豪”级的,收到的会是汽车广告;“白领”级的,看到的则是手机广告;而“屌丝”级的,就只能打开汽水广告;至于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对不起,那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当从来没有事情发生过。
以上观点虽然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听起来除了有调侃成份之外,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试想一下,假如从大数据中真的能够获取高准确率的答案,那么像宝马这种豪车级别的汽车品牌,如果一天到晚将广告投放到一个只是生活在温饱线的平民身上,其结果将会是如何呢?事倍功半。
从这一次腾讯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广告的手法中,汽车行业你学到了什么?同样是试想一下,假如一款用来冲销量的平民车,如果厂家宣传的重点,只是放在了以汽车玩家聚集为主的媒体平台,其宣传效果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同样是事倍功半。
其实同类例子还有不少。马化腾、马云等能有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一定都有过人之处。在互联网大潮之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够投身到互联网行业之中。近一两年来,“互联网思维”的说法无孔不入,说得太泛滥了听起来都有一种让人“吐”的感觉。但这一次腾讯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广告的手法,还是有值得汽车行业学习的地方。(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