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届北京车展
时间:1990年
参展厂家:372家
参展车辆(含摩托车):216辆
观众人数:10万人次
参展国家和地区:17个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的懵懂期后,终于在1990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当年全国产量50.9万辆。就在这一年,第一届北京国际车展在骄阳似火的7月呱呱坠地,并形成了两年一届、定期举办的发展规划。
【记者点评】1990年可以视为中国汽车工业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元年。这一年,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诞生、一汽与大众联姻、二汽和雪铁龙在巴黎达成第一期合资生产B级和C级车合作协议,中国车企不再固步自封,走上了合资生产的道路。
第2届北京车展
时间:1992年参展厂家:510家参展车辆(含摩托车):281辆展出面积:2.5万平方米观众人数:16.5万人次参展国家和地区:19个
两年后的1992年,中国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产品水平、产品质量、技术装备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轿车工业有了显著发展。有了第一次举办的经验,第二届北京车展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参展厂家数量和展馆规模都远远超过上届,北京车展制造的热浪正逐步辐射全国。
【记者点评】1991、1992年下线了对中国消费者影响深远的“神车”捷达、桑塔纳2000和神龙富康,这三款车掀开了汽车走向普通消费者的全新篇章。谁也未曾想到,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它们仍奔驰在大街小巷,捷达更新换代迸发新的活力,桑塔纳志俊依然坚挺,只是富康的停产让不少人扼腕。
第3届北京车展
时间:1994年
参展厂家:898家
参展车辆(含摩托车):353辆展出面积:5万平方米观众人数:32万人次
参展国家和地区:24个
连续两届的成功举办,让北京车展得到了国内外厂家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第三届的展览面积和观展人数已在上届的基础上翻倍。特别是海外参展企业数量已经达到398家,是上届的三倍,国际车展的规模和阵容已见雏形。
【记者点评】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0月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汽车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针对一车多价等问题,国家提出了“指导价”思路并发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号召。可以看出,国家在政策上对汽车产业给予重点关注,明确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长期发展规划,同期下线的长安奥拓乘上了这趟东风。
第4届北京车展
时间:1996年
参展厂家:912家
参展车辆(含摩托车):333辆展出面积:5.5万平方米观众人数:40万人次
参展国家和地区:25个
时任国家领导人莅临北京车展,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鼓励。为了与世界国际车展接轨,第四届北京国际车展首次细分了展会参观日,设立了专业观众日和普通观众日,受到社会各界观众好评。
【记者点评】1995年中国生产的100辆奥迪和300辆捷达出口东南亚,标志着“中国造”合资汽车开始走向世界。次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明确禁止限制车辆上路的地方政策,取消车辆总量限制,并要求各地加强公路建设。走出去和打通国内汽车销售、使用屏障,无疑是汽车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契机。
第5届北京车展
时间:1998年
参展厂家:930家
参展车辆(含摩托车):311辆展出面积:5.6万平方米观众人数:36万人次
参展国家和地区:23个
1998年中国汽车生产量达到了162.9万辆,世界排名第十位。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汽车展会的繁荣。在国家政府的推动下,北京车展走上了联合办展之路,使北京车展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第五届北京国际车展期间,中国中央电视频道直播了该届展会盛况,开创了电视直播展会的先河。
【记者点评】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汽车巨头通用汽车来到中国,与上汽合资成立上海通用,上海通用一举成为当时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时隔半年,广州本田成立。大量的合资汽车公司的投产最终使中国的汽车产量进入世界前十位,产量达到162.9万,汽车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第6届北京车展
时间:2000年
参展厂家:突破1000家参展车辆:430多辆展出面积:7万平方米观众人数:40万人次
参展国家和地区:20多个
2000年,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驶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00万辆,年产汽车超过10万辆的汽车企业达到10家。经过10年的发展,第六届北京国际车展在办展理念、办展模式、展会规模等方面都逐渐成熟。本届车展首次设立了媒体参观日,参展厂家突破了1000家,专业观众显著增加。北京国际汽车展正逐渐进入成熟的国际名展之列。
【记者点评】与往年不同的是,2000年的车展上,不少公司的新款车都可以让观众坐进去体验,不少高档名贵车前都排起了长队,有观众为了试坐奔驰新款敞篷车就排了10分钟。不仅参展的车辆精心布置,展车旁的解说小姐也一个比一个漂亮。尤其是进口的高档车旁,礼仪解说小姐按照观众的要求,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这大概就是如今充斥各大车展的车模的“前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