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悬着的靴子终于落地。汽修业期盼已久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有法可依了,此举也被解读为政府在汽车业反垄断执法棋局中的重要一步。
9月29日,交通部、环保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 《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求汽车生产者无差别、无歧视、无延迟地公开所销售汽车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不得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排除、限制竞争,封锁或者垄断汽车维修市场。
显然,政府主管部门已认识到在汽车保有量激增,汽修等后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相关政策的滞后已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严重影响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事实上,这两年汽修业的潜规则被不断曝光,从去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车型零整比数据,到今年3·15晚会曝光的4S 店普遍存在过度维修谋取暴利的行为,售后配件和维修价格高企的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背后暴露的正是汽车制造商借助品牌授权体系赋予的行业话语权,对配件渠道、维修信息设置垄断壁垒。
其实上述问题并非我国独有,早在五年前,欧盟经过与汽车制造商的艰难博弈,出台并实施了《2010年纵向协议豁免条例》和《2010年汽车行业豁免条例》。这两个条例针对售后市场有四项重要规定:一是汽车制造商不得滥用保修条款,不得强迫消费者在保修期内到授权维修网络进行维修; 二是禁止汽车制造商限制配件制造商向独立售后市场销售配件,限制授权经销商和授权维修商向独立维修商销售配件,限制授权维修商从独立售后市场获得原厂配件或质量相当配件; 三是所有维修商都有获得汽车制造商维修保养技术信息的权利;四是配件制造商有在其产品上使用自己商标的权利。可见,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是全球汽车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笔者看来,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将对行业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有望破解当前行业内存在的种种乱象,例如保费居高不下,保险公司却连年亏损;受制于技术问题,部分总成只修不换;迷信原厂配件,抑制同质配件流通,导致消费者承担高额维修费用等。它有望从根本上打破汽车生产企业对后市场人为的分割和技术壁垒,各类汽车维修企业将有平等机会获得原厂技术支持,从而将汽车后市场引到正常的商业竞争轨道上,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后市场被分为授权体系和非授权体系,后者也就是所谓的独立后市场。但多年来,这种独立性仅体现在维修终端与汽车制造商的隶属关系上,而近年来以4S店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维修体系越来越难以承受销售和售后利润趋薄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加之独立维修企业崛起的冲击,使其渴望从单一品牌转向多品牌服务。而独立后市场企业却受维修信息、配件渠道等限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因此对于打破现有格局的期盼更加迫切。有业内人士将此次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比喻成“培训教材”的公开,认为这是后市场实现独立的第一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培训体系”公开的呼声将越来越高,最终有望实现维修技师从专科医生变成全科医生、4S店从专科医院变成全科医院、独立维修厂从灰色地带走到阳光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