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形势喜人。”——面对现今新能源车市,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如是说。
如其所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业势如破竹,发展速度已超出 业内想象。2015年,汽车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整体销量呈“环比有所下降,同比呈小幅增长”状况,但新能源市场却逆市飞涨,销量同比增长达3.4倍,成为 了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继续向前的中坚力量。另据业内的预测,2016年乃至今后数年,新能源或将继续保持迅猛增势,甚至使车市格局发生质变。
尽管新能源汽车业看似已经冲破层层壁垒,但并不意味着这种飞速发展就是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在新的一年中,制造企业更加激进的扩张,或使矛盾更加凸显。“快速 发展之余,企业要更加注意质量和技术提升,避免滥竽充数。”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王秉刚表示。
增势持续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3748辆,同比增长1.8倍,环比下降63%。虽然新能源销量与去年12月相比确有明显下滑,但由于车市月度销量并不均衡等因素,业内专家仍然对今年新能源车市发展表示看好。
“随着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丰富以及续航里程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将明显改善等,预计今年新能源车销量将保持整体上行。”汽车业知名评论员张志勇称。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5年,新能源车市的发展只能用“速度惊人”来形容——在整体乘用车市仅维持个位数微增之时,我国新能源共销售销售331092辆,同比增长3.4倍。这与2014年销售74763辆,同比增长3.2倍的增势基本相同。
新能源迅速增长的原因实际早已不言自明,国家政策补贴和支持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2015年,《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关于电动汽 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项政策的出台不仅弥补了补贴退坡带来的缺口,更为新能源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优路径。
2016年,随着《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等法规的正式实施,企业将在“恩威并施”的多元政策之下将更多目光转向新能源市场,此举亦将成为推动新一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
具体到产品层面,新的一年,合资品牌如上海大众、长安福特、广汽丰田,均有蒙迪欧PHEV、迈腾PHEV、领志i1等车型推出,进口品牌有奥迪A6e- tron、特斯拉ModelX等,自主品牌市场亦将迎来比亚迪宋、长安逸动PHEV、艾瑞泽7PHEV、上汽新E550等车型。众多新品的加入,将使 2016年的新车效应得以延续,进而更广泛而深入地刺激市场并再度刷新该领域销量数字。
上升到战略层面,各大车企的未来布局已为2016 年甚至之后数年的新能源市场做出铺垫——北汽新能源汽车已于年初大力着手充电设施建设并许下全年销量突破两万辆的目标;江淮发布“iEV”战略,称10年 后新能源车占比30%以上;吉利则展开疯狂扩张计划,称2020年其新能源车型占比将达到90%。
如此态势之下,不仅是2016年,业内人士对未来数年的新能源汽车业都表示看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表示:“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占比将超过40%,高于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但就在这种一片繁荣的景象下,新旧矛盾凸显,高速路上狂奔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何顺利逾越“三座大山”。
矛盾加深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业的发展就像过山车一般,增速之迅猛远远超过行业整体水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让发展进程十分“惊险”。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新能 源汽车增速发展可人,但是质量与安全问题亟待加强,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增长不匹配、电池的回收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三大问题依旧是摆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 面前的“三座大山”。
就像传统汽车行业发展初期面对的问题一样,新能源汽车现今也面临着质量问题。“近几年来,在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当 中,各地方政府和汽车企业都忙于推广,在安全管理上有些疏忽,所以就出现了安全问题的苗头。对车企而言,其也应该在产品推出时更加谨慎,真正质量过硬的好 产品还不够,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王秉刚表示。
如其所言,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局。若只顾快速发展、忽视维持稳定的话,新能源行业的未来可能会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
除产品质量问题之外,另外一个迟迟不能突破的瓶颈即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业已迎来飞速发展,但直到现在,本该乘势而上的充电桩行业却仍“含苞待放”。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计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而仅在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就销售331092辆,同比增长3.4倍。显然,公共充电桩发展速度仍与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极不协调。这不仅无法满足现有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 求,也势必对2016年新能源汽车业发展继续造成更大的阻力。
此外,随着新能源产品的使用和换代,电池回收问题已初现端倪,公开资料显 示,虽然我国曾先后制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并没有针对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处理的专门立法。 由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与普通电池的回收有较大的区别,目前责任认定又比较模糊,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究竟是保护环境还是破坏环境”已成为业内广泛 讨论的最新话题。
如此,新旧矛盾的叠加已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愈发复杂,在仍将快速发展已成为业内共识的前提下,这种发展是否健康而稳 定,还有待考证。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不论如何,在国家约束力有限、消费者认知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 航,也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才不会成为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