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汽车8月31日讯(记者王庭报道) 今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汽车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2015汽车蓝皮书首次聚焦“中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敏感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了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战略措施,并为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提出十项战略措施。
现行汽车产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甚至不合法
现行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最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对企业市场性投资经营活动干预过多。多年来,我国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更多的体现了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业管理特征,但这严重限制企业自主发展行为。比如2009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的通知》,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这一规定使得“汽车生产资质”正式成为不可再生的紧俏资源。尽管2012年又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但是动辄几亿元的天价“壳资源”仍层出不穷,这样的成本投入对于车企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另外与汽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行业管理过多集中在事前管理的准入环节,而且部门职能交叉、管理重复问题突出,这让车企无所适从。同时对于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和修改过于缓慢,许多政策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汽车水平,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也与汽车行业实际情况脱节。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例,对于充电桩插口的规范要求,已经历时三年仍未出炉,推出标准时间一拖再拖,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速度和规范性。
实际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在合法性上也受到质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关机构在梳理汽车行业政策时竟然发现,很多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甚至没有经过国务院审批,属于部门立法,这种政策推出事实上本身就不合法。这也反应出政府相关部门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的混乱,急需通过改革进行梳理和调整。
改革有依据有方向 落地仍是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为汽车产业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依据。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对中国网记者表示,希望政府应该关注宏观经济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安全、节能、环保、维护市场公平等。而关于具体生产何种产品、在何地建厂、如何建厂,企业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相信随着今年的蓝皮书出版以后,能够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汽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大概要解决三个问题:准入的问题、退出的问题、创新的问题。最重要就是让市场在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但这么做是为了让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
尽管汽车管理体制改革有依据有方向 但是如何“落地”仍是难题。付于武对中国网记者表示,某些不必要的政策则会让企业不堪重负。如果不给企业松绑,企业就会丧失活力,无法创新。这些政策出台的背后是部门利益,要打破利益格局难度非常大,因此李克强总理和政府也下了很大决心,但实施起来确实难度很大。
尽管中国汽车管理体制改革面临很多难题,但是改变迫在眉睫。无论车市销量数据以何种态势变化,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才是有助于行业发展的动力,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能从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