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广州个人车牌摇号中签率还是8 .5%,尽管此后一路下跌但始终保持在2%左右,如今不同了:今年以来这个摇号中签率直接跌破2%,7月更是创下新低:1.15%。如此低的中签率和均价3.7万元的拍卖价格让7月成为限牌以来拿牌难度最高的月份。
限牌,就是抑制需求。无论是与日俱增的拍卖价格,还是与日俱难的摇号中签率,都是旺盛需求无法满足的信号。如果限牌政策延续下去,拍卖价格便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摇号中签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广州现在车牌拍卖均价为3.7万元,而上海都已经破9万元了,上海的今天也许就是广州的明天。车牌价格越拍越高、摇号中签越来越低,这是我们需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限牌是为了限量、治堵,三年过去了,两者效果如何?有必要进行评估。
就个人观感,我没有发现三年来道路拥堵情况、车辆增速呈现较明显的放缓或减少趋势,相反,一些原本不太堵的地区、道路也开始加入“路难行”行列。广州市交委日前公布,7月全市交通拥堵指数达5.71,与去年7月同比大涨73%。这个数据应该与公众的观感吻合。小区停车更是如此,绝大多数小区停车都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这说明车辆增速势头依旧强劲。虽然摇号中签率不断走低,可相比上海,目前车牌拍卖价格还不算太高,对多数购车者来说,并没有高到不可接受、不得不放弃需求的程度。另外,限牌不“限外”,一些人便跑到周边不限牌的城市去购车、上牌,回到广州使用,也是一种新情况。
倒是拍牌收入,一路飙红,自2012年8月实施限牌到2014年上半年,累计上牌指标竞价收入已超过13亿元。拍卖收入并非限牌最重要的指标,是否达到治堵初衷才是关键。三年过去了,得失几何,成效若干,有必要进行中期评估。如果社会效益远低于预期,或者此项政策产生挤出效应,影响了其它解决拥堵政策的使用,就有必要对政策的走向作出调整,防止限牌政策沦为创收工具,违背初衷。在政策出台之初,坊间就有议论,限牌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作用不大。论者以东京为例,面积仅有北京七分之一,机动车比北京多出300万辆,但东京并未限制居民购车。
征收高额登记税和牌照费,是一种以“堵”治堵的思路,也为一些地区所使用,比如香港。但是,它只是“组合拳”中的一种招数,不可偏好。在使用智能系统、科学管理以及经济杠杆——高额停车费、燃油税、登记费、拥堵费的同时,国外城市似乎更注重“疏”——增加道路资源供给、构建发达的公交系统。广州的“组合拳”水平如何?三年来,除限牌外,还为治堵做了哪些工作,这些都同样需要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