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评价汽车安全气囊是否存在缺陷的国家标准一直缺失,甚至连行业标准也没有。各汽车厂家使用的安全气囊,其标准都是由各厂家自己制定的企业标准。
“这是因为气囊技术属于国外各汽车厂商的商业机密,世界各国也没有强制统一的标准。另外,同一品牌不同类型、档次的车辆安全气囊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汪英来进一步表示。
汪英来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以事故中,安全气囊未打开是否属于气囊质量不合格为例,气囊是否打开,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车辆与被撞物体之间 的相对速度、碰撞角度、乘客的乘坐位置、坐姿以及碰撞物的硬度等,现实中,很多车子钻到大卡车下面,气囊也没有打开。”“不能简单地说只要发生碰撞,气囊 就得打开。因此无法出台详细到每个品牌型号的汽车安全气囊打开的国家标准。”汪英来表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此表示赞同,“我国使用安全气囊的量比较大,但是标准的主导权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所以出台标准,也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另外,即使有这样的标准,其实约束力也不是很大。因为厂商根据自己的标准,可以在全世界各地销售车辆”。
无标准致使维权困难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标准的缺失,消费者与汽车厂商因此发生纠纷时,要想举证安全气囊不合格,难度非常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没有标准,当消费者和汽车厂商发生纠纷时,各厂家和4S店便以‘碰撞速度不够’、‘碰撞角度不 对’等各种说法来推卸责任。即便消费者起诉到法院,法院也往往因为标准的缺失无法判定产品是否存在质量缺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据了解,当消费者和汽车厂家意见不一致时,一般只能通过鉴定的方式来解决。
但据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相关鉴定机构并不多,即使是做汽车安全的专业检测机构,也极少愿意接受个人送来的安全气囊样品质量委托检测。
“更重要的是,气囊的技术标准和数据目前都是由各个厂家自己来制定,即便进行鉴定,也需要厂家来提供技术参数,鉴定才能进行。而有些机构又与汽车厂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
汽车专家汪英来表示,由于没有国家标准,目前对于一些安全气囊事故或产品缺陷的鉴定依据,主要是根据气囊厂家和汽车主机厂提供的说明、企业标准以及专家评定、现场再现试验等来评判。